查看原文
其他

体制内年轻人都不热衷于晋升了吗?小心被忽悠瘸了

闪光少女 体制内入门指南 2023-03-06

文:闪光少女

本文原载于知乎,系公众号“体制内入门指南”独家授权转载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这个问题下很多答案我个人都持保留意见。

首先,我觉得很有必要明确一下这个问题的前缀,到底是“体制内的年轻人”还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体制内年轻人”。

如果我不在组织部门,也不接受类似知乎的付费咨询,我也觉得这个问题应该铁定属于前者,毕竟每天刷知乎,看到的体制板块都是一片大丧气氛:毫无意义的瞎忙、无休无止的痛苦、活不下去的致郁……大数据推送加上视网膜效应,谁看都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流行躺平了,对晋升不热衷了,而且不仅不热衷了,都恨不得立马掀桌摔碗了。

但因为在组织部门,加上偶尔会看到私信和付费咨询问题,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撕裂感,真的都躺平了吗?那么那些热衷于到组织部汇报个人思想动态,无比关注体制晋升政策,对每一个晋升节点都慎之又慎的普通年轻人到底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信息茧房的存在让人们总是轻而易举地活在自己既定的观念里。

有没有可能,活跃在知乎这样平台上的体制内年轻公务员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中,你最常看见的大概是俩种:一种是来干副业挣钱的一种是在现实里过得不顺来宣泄情绪。挣钱和宣泄都得靠嘴说,所以有没有可能他们构成了你可见的意见领袖,而这俩种人又明显都跟“热衷晋升”沾不了边了。

还有俩种是你不常看见的,因为他们可能平台发言不够踊跃,一种是纯粹看看不太发表意见,现实里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的,有晋升机会就上,没上升机会就苟,就正常过着自己日子,谈不上什么热不热衷;一种是会付费咨询的,他们花钱问了晋升政策,了解到了捷径或者正在寻找捷径过程中,这些也不可能会告诉你。

我认为在东亚的传统观念里,后俩种人是基本盘,俗称“吃瓜群众”和“闷声发财”。占据了人群的大多数。

另外,这个思路你同样可以代入到现实生活,所以不用告诉我说“我身边确实大部分人年轻人都不热衷于晋升了!”

你想想,有没有可能,那些明确跟你说了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了不热衷晋升的人,一种是找到了其他发财渠道,在另外的领域以另种形式实现了晋升,另一种是因为种种原因彻底没机会晋升了,所以懒得热衷了。

而其他大部分的人,要么就是在过正常日子,没明确表达过什么倾向,他们既不是清心寡欲也不是投机钻营,可能根本都没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机会真来了,这些人也不会正直到直接放弃。要么就是已经在暗地里紧锣密鼓谋划了,根本不会知会你一声。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对这个“都”字的理解,是因为你被信息茧房给限制了?

其次,我觉得还有必要明确一下这个命题的后缀,到底是“不热衷了”还是“对一些责任大压力大发展前景差的晋升职位不热衷了”。

“晋升职位性价比”的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那么是不是相应的也有一些性价比很高的职位,事少,待遇不错,社会资源丰富,社会地位高,这些职位年轻体制人其实是很热衷的,甚至都在想方设法地找出这些职位,看自己是不是能走狗屎运匹配。

曾经有个上过热搜的新闻,大约说的是一个财政局的俩名干部因为拒绝去乡镇当副镇长而被问责。有人曾把这个新闻当作“现在干部不热衷晋升”的佐证实例。

但在我看来完全相反。当时也有人犀利地指出来过,不是因为这俩人不想升职,而是因为不想去那个乡镇职位,所以宁愿被问责也不肯离开现在的财政局岗位。

那个新闻的描述我还记得很清楚,说县委启动了考察工作,这俩名干部在考察中分列第一、二名。作为组织部门我们很清楚,如果不热衷,这俩个人一开始就不会被列入考察对象,但鉴于后期被安排去岗位的实际情况,俩人承担着被问责的风险也要拒绝,最后以“不受政治规矩”定性,我觉得不冤。

某种意义上,比起“不热衷”这更像“过于热衷”。仔细了解过岗位性质,作出了务实的比较,公示后搭上前程也要拒绝,这纯粹属于人本能的趋利避害了。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对这个“不热衷”的理解,是因为你的某些想法有些狭隘了呢?

还有,对于说因为阶层固化导致年轻人不热衷晋升以及说晋升了也涨不了多少工作所以不愿晋升的观点,我觉得都有些片面了。

阶层固化固然因为社会发展越发严重,但它绝不是当今独有。古代科举制度无论从哪个方向讲,都没有人否定过它对社会流动起到过的积极作用。取仕一直是普通人一条极好的上升渠道,虽然从古至今都异常艰难,但公考和遴选都保证了这条通道还为优秀的普通人留有口子。

最近读刘瑜,有段话我很喜欢,她说“观点的不同来自视野的不同——海拔100 米处看到的绿色田野,在海拔 1000米处,可能不过是荒漠里的一小片绿洲,而到了海拔 5000 米处,这片荒漠又不过是漫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

很多人大概都不会想到,大领导们其实不乐意在这种环境下把自家后代往体制内送,他们其实更愿意后代去当科学家或者金融家。二代们也没大家想的那么衙内。我们这里有个县级领导班子,十多位领导的子弟,TOP2的本硕博占掉一大半,基本都是学的理工科,一时被传为奇谈。那时的我突然就懂了——皇帝真的不挑金扁担。

职位晋升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涨的几块钱工资,或者所谓贪腐的机会,很多时候,职位晋升带给人的或许是更开阔的视野或者是更多合理合规合法的信息源,那才是普通人所真正缺少又被普通人所真正忽视的。

回到问题的本身,我还是想聚焦一下题主的困惑。

现在体制内的年轻人不热衷晋升的理由都有些什么?

一是家庭的底气。与很多人的观点相反,我反而觉得家境更好的年轻人对于晋升的执念反而更轻,因为衣食无忧的环境下,人的欲望其实更多样,不一定非要聚焦在升职这种投入多,产出少,需要长期稳定的输出和经营的事上。人在选择更多的情况下,欲望会有效分散。

二是自我的认知。体制内的年轻人学历越来越高,接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自我认知的下限,而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对自我的认知也会愈加地清晰,也更有勇气去承认“我不适合”这种事,所以现在年轻公务员的辞职率比过去高了不少。比起在不适合的事上死磕,年轻人更愿意去寻找合适的位置。

三是专注于自身。我一直认为体制内晋升很大程度上,除了实现自我价值,绑定的更多的是其他人的愿景,比如父母的望子成龙,比如亲友的殷切期望,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人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但现在的年轻人更专注于自身的感受,不愿意背负这种愿景的压力,说的不那么委婉的话,叫“更自私些”。私以为这也没什么问题,人生短短几十载,怎么想都是自己开心舒心顺心更重要。牺牲自我,委曲求全谋求的晋升与自身感受相比,不值一提。

以上理由也可以反向推导“热衷”的原因。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的是,在组织部工作七年了,我觉得体制内年轻人“热衷”或者“不热衷”晋升都不可耻。

“热衷”不代表一定是个不折不扣的官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每天都在溜须拍马,钻营算计。

“不热衷”也不代表一定是个异类,不等同于每天都无欲无求、无私无虑,遗世独立。

两者只是选择不同。你能承担,就可以一直做自己,没必要非得去探究别人的选择为什么与自己不同。

体制内入门指南,一个体制内人员集体创作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回复“考研” “待遇” “选调生”“ “省考” “报名” “笔试” “面试” “体检” “政审” “入职”“辞职”“公检法”“税务”“事业编”“国企”等关键词,可以查阅相关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